利益相关方管理

利益相关方管理应该:

  • 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和态度得到理解;
  • 影响利益相关方,使他们在需要时能够支持工作;
  • 使支持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达到最大化;
  • 使不支持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指标 第2级别特性

 

利益相关方管理的基础技术并不会受到工作条件的很大影响。

在第2级别,如果识别了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并且进行充分沟通使他们能够持续参与,那么利益相关方的管理就被认为是足够的。

人们认识到,一些不太具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可能会被忽视,而重点将是使不支持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最小化,而不是使支持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最大化。

管理团队提供参与资源,并不总是鼓励支持的利益相关方去影响不支持的利益相关方。

在第3级别,利益相关方管理是全面的。对利益相关方的识别是深入的,同样包括了支持和不支持的利益相关方。

定期更新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请来自管理团队之外的适当人员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接触。

沟通也是深入的,使用所有适当的渠道来达到最大的效果。

识别

识别关键利益相关方,有文件记录充分的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评估

评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影响,记录结果。

计划沟通

制订沟通计划,沟通活动都有足够的资源。

参与

按照沟通计划,使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
 
指标 3级别特性

识别

使用一系列的技术,确保识别所有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的清单可以从经验教训中获得。

评估

根据管理计划使用一致的技术对利益相关方进行评估。对标准文档进行调整以适应情境。

计划沟通

根据需要对组织政策进行调整,并按此制订沟通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评审计划。

利用所有适当的沟通渠道,可获得具有适当资历的支持性利益相关方,并分配到沟通活动中。

参与

按照沟通计划使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监控有效性,并将结果反馈到修订后的计划中。

 

SHARE THIS PAGE
No history has been record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