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实现流程

收益管理应该:

  • 定义所提议工作的收益与负收益;
  • 建立衡量机制;
  • 实施旨在实现收益所需的任何变更;
  • 衡量所进行的改善、并与商业论证加以比照。
指标 第2级别特性

 

就像所有对收益的提及一样,也应该涵盖负收益。

收益管理功能的复杂度,是决定工作是项目还是项目群的定义因素。

对于存在数量较少的产出与一个收益之间简单关系的项目,第2级就足够了。

在第2级,在生命周期中识别新的收益可能并不全面。

当存在诸多产出与收益之间多对多关系的时候,工作最可能作为一个项目群来运行,第3级别的能力会更合适。

量化 收益被量化与记录。就有证据支持收益数量的估算。
估值

财务收益得到价值估算,文件显示了估值背后的逻辑。

计划收益实现 存在实现收益的计划,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更新。
实现收益

有一些变更前的衡量参数,但可能不具有一致性。

收益评审可能留给单个正常经营的单元。

 
指标 3级别特性
量化

完整的收益概要文件是为收益准备的。这些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评审。

生命周期过程中识别了新的收益,便产生新的收益概要文件。

在更新的收益概要文件和商业论证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

估值 精确的技术被用来评估非财务收益,文档显示了估值背后的逻辑。
计划收益实现

所有的收益实现活动都包括在单独的收益实现计划中,或者作为主要的项目或项目群交付计划的一部分。

这些计划定期更新,并维护交互界面。

实现收益

受变更影响的参数指标,在实施变更之前成为基线,并在整个收益实现阶段进行跟踪。

完整的收益评审在收益实现时进行,将实际净收益与初始的商业论证加以比较。

 

SHARE THIS PAGE

Please consider allowing cookies to be able to share this page on social media sites.

Change cookie settings
No history has been recorded.
Back to top